《清明上河图》上那些失传多年的虹桥,其实在位于戴云山腹地的德化,一种与虹桥结构相似的桥依然鲜活着,人们管它叫廊桥。
一座座廊桥,承载着德化人多少古往今来的乡村故事……
德化的古廊桥大多建于古大道的村落附近,通过建造廊桥,把交通、商贸、宗教、休闲融于一体,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消遣、夏季纳凉和土特产买卖的好去处。同时,廊桥造型优美,或如长虹饮水,或如玉龙凌波,飞檐斗拱、错落有致,撒落在德化的山山水水之间,给青山绿水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德化县大铭乡铭新桥,建于清代年,年重修,桥长30.7米。
年,大铭乡在距离铭新桥不远的地方,对其进行了一次克隆,新桥取名“新铭桥”,除结构改用石拱外,其它均与铭新桥一样,很有意思。
双翰村广济桥
廊桥的顶梁和斗拱雕刻绘制着各种吉祥图案,工艺精巧,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外,古桥的命名也多富有诗意美感,耐人品赏,且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如常用龙、凤、虹、美、济、仁、寿等字给廊桥命名,像登龙桥、广济桥、济虹桥、粹美桥、湖山桥、富泽桥、长寿桥、福田桥等。
盖德林地村宴林口桥
土坂登龙桥(原名惠政桥)
有济济虹桥
碧坑粹美桥
在鸡鸣三市的水口镇淳湖村(淳湖位于泉州、福州、莆田三市接壤)的湖山廓桥,与其他廊桥不同的是其廊屋是一座占地面积达多平方米、始建于宋朝的阁楼。湖山桥的阁楼有五层,高达12米,在德化廊桥乃至福建廊桥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据考证,德化的古桥梁最早建于唐代,正如《清明上河图》上那些虹桥一样,德化廊桥大都始于宋代。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要在偏僻的山沟里建筑这些廊桥,全凭人力操作。一块数米长和数吨重的巨石,要从深山里的羊肠小道运到溪涧深谷,村民们就要像蚂蚁拖蚯蚓一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据说,要把一块数吨重、数立方大的巨石架设到近十米的高空上,先得从远处的深山老林里砍运大批树木,一节节地拖运到一起集中作垫木,垫一层砌一层,边垫边砌,逐步加高,巨石垒积直至最后把石梁铺架成桥,然后再把其垫木一根根、一块块卸掉。其工程的艰巨、艰辛,不得而知;而先民们的聪明和智慧,由此也可见一斑。据桥梁专家评价,德化廊桥的设计施工充分反映了古代建造者的聪明智慧和当时先进的科技水平。
来源:观音德化、德化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