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山月人间情”
阜平县首届中秋朗读会视频(一)
太行飞鸟开场访谈
王玉国《又到中秋》
“派山月人间情”阜平县中秋朗读会,第一次尝试,由于人手不够,前前后后经历了两个来月的时间。9月25日成功举办后,已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到过现场的,没到过现场的;看了电视播出的,没看过电视播出的,都想通过手机再次感受朗读会的氛围。现将一些视频与大家分享,请多提宝贵意见。
开场语: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在这万家团圆、望月怀远的美好中秋,让我们一起以“朗读”的形式,感受文化之美,共享人间真情。
我是阜平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刘沛。我曾经有过一个闪念,就是想有朝一日,开一间“书吧”,不需要很大,但要开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清风明月之下、四季斑斓之中;要有安静的空间、雅致的陈设,有氤氲的书香、有沉醉的读者。隔段时间,会聚数位热爱文学的朋友,或静静地坐着读书,或就某篇文章展开讨论,或朗读美文与大家分享……生活,因此放慢了节奏,宁静而充实。
不过,这书吧的梦想,想必一时难以达成。但不要失望,今天的“派山月人间情”阜平县首届中秋朗读会,便可让大家随我一起共建书吧、聆听朗读,让心灵静下来、生活慢下来、情感丰腴起来!
首先,有请我们这次朗读会的策划发起者、阜平县文联主席张金刚先生,和大家聊一聊他的想法。掌声欢迎!
丨主持人:刘沛丨阜平广播电视台丨
丨县文联主席接受主持人采访丨
主持人:张主席您好,非常感谢您组织这次朗读会,让我能提前圆这个梦想。那能不能请您谈一下办这次朗读会的初衷?
张:这个想法,由来已久,这得益于我非常喜欢的,今年打造了一种文化现象的董卿的《朗读者》,以及《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真是让我欲罢不能,我们大家也应该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我认为,朗读是一种特别美的语言艺术,通过朗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从中可以感受到汉字之美、语言之美、艺术之美、情境之美、生活之美。同时,朗读其实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常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苟且,当然就是我们日常不可不面对的生活,说来五味杂陈吧。那诗和远方,看似虚无、遥远,便也唾手可得,朗读便可获得,不仅能读万卷书,从中品味生活的诗意;也可以做到“身未动,心已远”,丝毫不亚于“行万里路”。所以,阅读、朗读能够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来,读一段文,品一段情,更可在文字中反思我们的人生,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阅读、朗读,也好似一扇门,打开,便从现实回到自己。
作家毕飞宇曾在《朗读者》播出后给董卿发来这样一条短信,我感觉特别好,他说:“以我的价值观来说,这也许是你一生当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丹麦有一个三万人的小城市,它每年有六十个作家节。那里的酒吧都在读,到处是听的人,就像看歌剧、看电影。他们生活里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所以,我作为文联主席,也想为我们阜平的朋友们,做一顿“耳朵的饭”。仅此。
主持人:真好!那为什么选在中秋节来举办这次朗读会呢?
张: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这一天,家家团圆、全国团圆、全天下的华人团圆,是相当有仪式感的一个重要节日。从情感的角度来讲,这更是一个思乡、思亲的节日,是一个感恩、多情的节日。因此,我们选在中秋这一天,举办以“派山月人间情”为主题的朗读会,并精选了一系列融入亲情、爱情、乡情、家国情、师生情、祖孙情等人间朴素情感的读本,就是想在中秋这个时刻,通过朗读这种形式,开启我们情感的闸门,感受人间最真最美的情感!
主持人:作为文联主席,您感觉咱们阜平的阅读氛围怎么样?
张:我在不同的场合曾经说过:阜平暂时在物质上还很贫穷,但在精神上却一直很富有。由于受到晋察冀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影响,在阜平,文化一脉传承,生生不息,从未中断,涌现出了古立高、赵新、陈业鹏、顾启章、单杰、李秀金等一批老中青作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阜平作家群”。基于此,《枣花》杂志复刊快五年了,即将出到第20期;也有一批图书出版,如赵新老师的《拉着小车散步》,赵风华老师的《山乡散记》,顾廷哲老师的《大山深处的歌谣》《家在太行腹地》,张曙红老师的《寻根晋察冀》《龙泉关》,安惠彦老师的《红枣》,还有文联编辑的散文集《守望乡愁》、诗集《太行行吟》以及我个人的《多年离家已成客》,都很受读者欢迎;还有单杰老师的小说《清唱》、李秀金老师的小说《一个人的葬礼》,更是名列全省小说排行榜。值得一提的是,李秀金的《一个人的葬礼》,已由阜平王林口的新锐导演超凡改编成同名电影,正在龙泉关藏粮沟紧张拍摄,期待早日杀青,与观众见面。再加上,我们的县图书馆、然尔图书馆、滨河公园图书角、农村书屋以及各学校举办的经典诵读(听说,十月份开始,职教中心每个班将在早晨开辟朗读时间,诵读经典。这非常好。今天也有学生代表来到现场,大家欢迎),还有每个人都有的枕边书、电子阅读,甚至一些人通过手机软件在默默地朗读。应该说写作、阅读、朗读,在阜平正逐渐蔚然成风,“书香阜平”也正一步步离我们越来越近!
主持人:还真是这样,我平时总是借口忙,读书不多,看来也要努力了。那这次朗读会之后,还会继续办下去吗,您有什么设想?
张:这次朗读会,只是县文联和县委宣传部、教育局、文广新局、电视台、团委、城南庄纪念馆,联合而作的一次尝试,朗读者也是来自这几个单位的较为成熟的朗读爱好者,想给大家作一个示范和引领;成功与否,还需要大家的评判。但我还是希望,这次朗读会后,能带动一批人将朗读融入生活,正如你开场所说,在一些场合可以定期开设朗读会、开辟朗读角;当然,如果大家喜欢、情况允许,我们倒是还想再举办第二届、第三届或更多届朗读会,比如在新年、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让我们的人民教师、扶贫干部、德信典型、青年大学生等普通人成为朗读者,聆听他们的故事和朗读。当然,这只是一个设想,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总之,一句话,就是希望我们“通过朗读、爱上阅读”,提升“生活品质”,构建“书香阜平”!
您说得太对了!我相信,所有观众朋友一定和我一样,对今天的朗读会和今后阜平的朗读活动,充满了期待!那就请张主席和我们一起,共同走进今天的朗读会吧!谢谢您!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中秋,明净、绚烂,传统、丰厚,交融着亿万中华儿女的万千情愫。此刻,秋风飒爽,明月朗照,让我们一起暂别漂泊浮躁的心绪,感受作家剑鸿笔下的中秋,也感受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中秋。有请,今天的第一位朗读者:王玉国。
丨王玉国接受主持人采访丨
丨王玉国丨《又到中秋》丨
又到中秋
作者:剑鸿
朗读:王玉国
配乐:《思念》
对于中秋,已经许久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了,不过恩赐的法定的假日,倒让我常常有机会摆脱工作的纷扰,能够坐在家里享受一两天的清静,陪一陪妻儿,读一读养心文字,暂得一时心灵的休整和安宁。我相信,对于很多现代的人们,大概和我一样,中秋这样的节日的意义似乎也仅此而已。当然,也有人们将这短暂的假日付诸于喝酒打牌、灯红酒绿之类,以获得一种别样意义的休息,这也许正是现代对于传统之挑战的一种。 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到来,尽管不断丰富的生活与增长的年龄使人增添了一些故作思考的情状。但想起中秋,依然会浮现出一些美好的印象。毕竟,传统与记忆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否则就无所谓传统。总是记得,在阴历八月的乡村,天空总是格外高远晴朗,秋风拂面的感觉令人心情畅快,田野的庄稼渐次开始收入家家户户的仓里和缸里,晒场上花生、黄豆之类的收获物也已经干了水分,村头柿树上也缀满泛红的柿子,丰收安详的气息弥漫寂静的乡村。 中秋这一天,村里的人们总是早早地起床,赶往临近的集市上,买回一些月饼和水果,或者到自家的树上摘下一些早熟的柿子、苹果,预备着晚上的祭月之用。妇女们则是在家里忙活着宰杀一两只鸡鸭,在村里的井沿边一边说笑,一边细细地拔尽残留的羽毛,洗静内脏,以备一顿丰盛的晚餐。除了做这些事情,其余时间照例是田间地头、施肥浇水,只是比平时稍早一点回家,在灶房里忙活一阵,然后在炊烟还未散尽的暮霭中围坐一起,吃罢晚饭。 等到圆圆的月儿升起之时,就是孩子们真正体验节日快乐的时候。一阵接着一阵的爆竹声响过,家家门前红烛高照,满桌满凳的月饼、水果在月光下散发着幽香。孩子们趁着月光在村巷间打闹嬉戏,倘是遇到周末,第二天无需上学,这样的喧闹可以持续到月儿西沉,月饼、水果之类无疑会成为最好的夜宵。 长大以后我常想,中秋无非是人们对于遥远的月亮的一种景仰,因为它圆得美丽,圆得纯粹,人们便将美好的愿望赋予它,于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就成了一种节日,成了一种良好的传统。现在的物质丰富时代,可供人们寄托和追求的事物不断增多,遥望圆月的思念情怀越来越少,月亮或许会在人们的心中渐渐失去原来的位置罢。尽管如此,我又想,圆月的皎洁美好也许并非其它事物可以代替,当财物、功名、利益、短促的快乐之类的东西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时,中秋这样的传统也将长久在人间传续。
未完待续
丨飞鸟的小窝,是太行飞鸟随心小憩的心灵小窝丨
丨没有好酒好茶,只有“走心暖粥”一碗,陪您小坐丨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