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平多日的生活中,队员们渐渐熟悉了王林口镇村民们的口音,逐渐能理解一些当地村民的方言,为此次的调查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阜平话属于北方方言,语体大体上与普通话相近。但受地域,交通,风俗等因素影响,语言又有许多复杂的现象。但是,阜平境内使用范围最广,最能体现阜平方言特点的,乃是阜平县城周围几个乡镇。实践队员们经过几天的调查走访,也有了一些实验成果,他们鼓足干劲,继续走在走访调研的征程上。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队员们主动向坐在路边闲聊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询问,不少村民表示自己并不说普通话,而且周围也很少有人讲普通话。对此,队员们向村民解释道“普通话是当代社会沟通的桥梁,讲普通话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王林口镇的道路纵横交错,为了更精确地调查,提高队员们的工作效率,在出发前提前对王林口镇的区域进行划分,队员们分为4人一组,分配对应区域进行走访调查,分工合作能够使调查访问更加全面地展开,保证调查面之广,进而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
雨后初晴的王林口,紫粉色的云让夜晚黑的更晚一些,我们走在山间泥泞的小路上,一家一户的进行走访,修车铺的郑大哥操着一口浓浓的方言热心的帮助我们调研,悉心为我们解释家乡方言的特色。当我们问及郑大哥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好不好时,郑大哥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饭后门外乘凉的李大姐和张大姐和来杂货铺购买东西的王大爷……随着交谈的深入,我们与村民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们了解到本地普通话应用少的主要原因还是语言环境的问题,常年不外出,家家户户都以讲方言为主,能听得懂普通话,想说时却会感觉有些拗口。
听到要填调查问卷,这位七十岁的老大爷戴起了眼镜仔细填写。
在调查中,一位大爷在回答“您是否因为方言而引起过误会或者办错事情”这个问题时,颇有感慨的与我们讲述着:这位大爷的儿媳妇儿是平阳人(阜平县临县),所以小孙女平时也会说些平阳话,一天小孙女说“渴巴了”(口渴了),而大爷以为是“结巴,磕巴”还嚷了小孙女一句,后来儿媳妇才说明,化解了这个误会。
队员们穿过大街小巷,与当地的老老少少们交谈。在碰到李阿姨的时候,李阿姨说“我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你们也来这里做社会实践,你们在阜平做的这些都很值得赞扬。”这番话如清风般让队员们在炙热的夏日,感受到了清凉熨帖。这份感动是队员们在走访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惊喜。
一天的入户走访随着黑幕降临而结束,虽然每个队友都有些疲惫,但也深刻感受到我们一行人所进行“推普脱贫攻坚”活动的深刻意义。
回来后,我们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比,力求达到调查报告的准确性,科学性。这次调研让我们认识到王林口需要我们,需要我们为推普脱贫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编辑:陈萍萍孙雅婧
审核:王超李凯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