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45周年middot团队小小

小小棉签中的奉献与坚守

——记医院核酸采集队

年的春节,有这么一群人,她们用一根小小的“棉签”,“保护”着每一位归乡人,更寄托着她们对这座城市的殷殷守护之心。正因为有了她们的坚守,才有了节日里的万家灯火、阖家欢笑……没有豪言与壮语,没有团圆与相聚,有的只是默默奉献,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白衣天使的职责与使命,她们就是——医院核酸采集队。

前方:全力以赴只为百姓期盼

“别紧张,来,头后仰,说‘啊’……”这是核酸采集队的“口头禅”。年的春节,核酸报告成为了市民出行的“必需品”,因为防疫要求,核酸采集人数激增、采集任务不断加重,核酸队员们全副武装投入“战场”,最忙的一天,她们采集了近人次。

为了节省时间,采集队员们穿戴整齐进入采集室后,常常连续几个小时不喝水、不吃饭、不去厕所。由于长时间固定姿势的抬臂站立,回答解释,一轮采集下来队员们都是口干舌燥、脸被口罩勒得满是压痕,双腿“血流不畅”,胳膊也是僵硬酸痛,但即使这样队员们手中的操作却不曾停歇。

“大爷,嘴巴张大,没事,不要太紧张”,“小朋友,真棒,张大嘴巴”,一声声体贴的话语安抚着每个“忐忑”的心。手部消毒、取采样管、核对姓名、采集咽拭子样本、将无菌采样管固定装袋、手部再消毒……这是采集队员们每天要重复上千次的动作,面对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采样任务,队员们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始终以专业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规范的操作保证每一件核酸采样标本的合格。

作为市二院核酸采集大队的队长王昆,这个春节真是‘压力山大’,她说:“现在的工作量是之前的几倍,24小时不停歇,我们每一天都在刷新着采集记录,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服务每一位百姓,我们不仅要保证采集的规范有效,还要尽可能地提高采集速度,缩短群众等候时间,老百姓等的不是一份报告,是一份团圆的期盼”。

作为牡丹江市核酸采集的主力军,市二院24小时进行核酸采集,单人单采和十人混采两种采集方式来满足不同百姓的需求,并且在原有核酸采样点基础上,又新增“暖棚”采集点,因为骤增的“受采”市民,医院也紧急调派,核酸采集队由原有的20人增员到了54人(医院支援34人)。据统计,自年1月27日—年2月15日,短短20天的时间,市二院核酸采集队采集人数已达11万余人次。

后方:克服困难只因肩负使命

每一份核酸报告,背后都是一线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穿上防护服的她们,是真正无畏的战士;脱下防护服的她们,是平凡可爱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丈夫的爱妻、是年幼孩童的母亲。

核酸采集队护士么思宇,刚刚新婚的她一天婚假都没有休,结婚那天正好赶上她的夜班,她找到王昆队长说:护士长,夜班我能自己上,现在采集任务重,我可以”。

核酸采集队护士刘霞,白天完成六小时采集任务,晚上去火车站采集点工作到凌晨一点,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口头禅一直都是“护士长,我年轻,我不累,有啥任务,要我去”。

核酸采集队小组长韩玲玲,家在林口,已经半年多没回过家了,每天远在林口的妈妈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看看女儿:“姑娘你啥时候回来呀?妈给你做好吃的”。

核酸采集队护士崔铭桐,休完产假,第一时间回核酸采集大队报到,但常常不能按时回家送奶;护士苑红霞,以单位为家,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承担工作任务;护士郑伟,因为夫妻二人都在“医”线,便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亲戚照顾;小组长张璐,无法陪伴在生病的两个孩子身边,只有在加班完成采样任务后匆匆赶回家照顾,第二天依旧提前到岗工作……每一位坚守者的背后,都写着“肩负使命”的医者情怀,这些也都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与付出。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目光笃定,步履铿锵。作为医务工作者,医院核酸采集队员们始终无惧无畏、有召必应,她们用坚守和奉献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们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二院人抗疫最美的篇章。

曾有一盏灯,

用自己的微光撕开了黑暗的一角,

又经万人接力,

才让这世间星火不灭,温澜潮生。

-END-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ouzx.com/lkxxx/162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