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滚滚的热浪让人不自觉地想逃离都市,找个与青山绿水为伴的地方,好好地享受一番清凉。位于江油北部山区的二郎庙镇青林口村受到远近游客青睐。每当节假日,这里汇聚了绵阳、成都、德阳等地远道而来的游客。他们沉醉在青林口村秀美、宁静的乡村景色之中,品味浓浓古韵的古建筑群,感受高抬戏的民俗魅力,把青林口村渲染得比过年还热闹。
古镇风貌:雕梁画栋古香古色
青苔小道、雕梁画栋的老屋、临河露台……在潼江河畔,青林口古镇安静地隐匿在两山之间,一条小河从深山流出与镇前的潼江交汇,使古镇天然地形成了二河汇流,群山环抱的秀丽景致。
据二郎庙镇干部介绍,青林古镇建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是剑阁、梓潼两县通往江油的交会处,两山、两河、两路在此相交,形成口子,被誉为“蜀道第一古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林古镇的主街道分为新街和老街,街道两旁的民居有的采用古式檐式木结构修建,也有四合院、三进台式建筑,还有奇特的悬空吊脚楼,别具一格的亭台楼阁,均以雕梁画栋、古典门窗、青石柱礅做装饰,是典型的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
踏着百多年前的石板路逛古镇,笔者目光所及,街道两侧几乎都是古朴老旧的房屋,只停留在记忆中的门板房、通透的天井,都在这里一一浮现。透过房门,发现屋内还有一条青苔小道,连接着半坡上的老房;也有的房屋里居然还有一临河露台。行走在古镇,丝毫嗅不到商业味道,整个老镇有一种被时光“锁住”的感觉。
古镇中央还有一处胜景——“红军桥”,古时叫合益桥,红军路过青林口,一位受伤的女红军被抓捕后牺牲在桥上,从此当地人把合益桥改名叫红军桥。据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国家对青林口镇古建筑群进行了全面修复,古镇才得以返老还童,重现英姿。
古镇民俗:“高抬戏”堪称一绝
“过来了,快看!”每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抬戏”巡游展示的日子,远近游客潮水般涌来,古镇顿时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伴着激越铿锵的川剧曲调,引人注目的“高抬戏”巡游展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高抬戏、彩莲船、打莲箫、演川剧、唱山歌……等等民俗文化绝活齐刷刷亮相,巡游队伍从村委会门口出发后,穿过红军桥,再右拐进入窄街,最终抵达火神庙,再拐回原点。所到之处,无不激起围观者阵阵惊叹。
据考证,青林口古镇的高抬戏源于清初,曾流行于我国岭南闽粤一带,古称“抬阁”。由闽粤地区的移民带入江油,已有多年的历史。
“高抬戏”造型演绎的都是经典川剧折子戏:《秋江》《踏伞》《打雁》《白蛇传》《西游记》等。高抬戏正式巡演,通常以狮舞开道、龙舞殿后,并要锣、鼓、唢呐等器乐伴奏,极力渲染气氛,让这门古老艺术仍然保持神秘而恢宏的色彩。
青林口古镇有“四绝”、“四古”。“四绝”即“高抬戏”、烧火龙、豆腐宴和白花桃。“四古”即古街、古桥、古碑(匾)、古民居。正因如此,“高抬戏”获得“山花奖”。
古镇新景:农旅融合致富增收
韵味十足的古镇建筑和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青林口村人利用自家前庭后院搞起了农家乐。如今,李家豆腐、桃花山庄……大大小小的农家乐,成为青林口村民致富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节假日期间,青林口村青石铺成的街道上到处是络绎不绝的游客,他们在品尝农家特色小吃的同时,还忙不迭迭地掏出手机、相机,按动快门,把美景、美食装进镜头里。“这里的美食好吃,而且古建筑群、红军文化很吸引人。”德阳来的游客罗瑞国说:“我去过很多古镇和传统村落,感觉青林口很有味道!”
古镇民俗带动了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着力打造“四季花海、果蔬飘香”的农业产业,农旅融合走出新路。现在,青林口村已发展白花桃近亩,产量约吨,产值约万元,还注册了“蜀道青林口”商标,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种植户李永庆感慨地说:“桃花开时,游客赏花;桃子成熟时,游客采摘,两季都是赚钱的好日子。”(李白故里通讯社肖赟梅曾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