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种下一棵树,在未来收获一片荫。山水画之所以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诗一般的境界,就是因为在直接面向自然取景中能够将万木枯荣呼之欲出的表现在画面上,于咫尺之中以皴擦点染之法表现山之青绿,得草木而华。宫晓光老师就是一位寄情山水,注重写生的书画家。
年出生于黑龙江林口县的宫晓光。现为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冰雪画研究会会员,牡丹江市书画院特聘画家。年就读于北京凤凰岭美术馆龙瑞工作室山水画课题班,师从龙瑞、张培武老师。
诗书画印,以诗入画
宫晓光自幼酷爱唐诗宋词,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后主攻研究王维“诗情画意”,在他影响下,他逐渐对国画开始萌发兴趣,在研究渐入佳境时,遂全身心投入美术创作,致力于以笔墨诠释历代诗人的作品意境。
他的作品“诗书画印,以诗入画”,是李白笔下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王维笔下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苏轼笔下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陆游笔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只缘身在此山中”。细数他的代表作品,画面上的点、线、面,黑、白、灰,构成了犹如古筝乐曲般的张力,而物象的聚散、疏密、开合构成的义旨,同样具有动人心魄的美感。
更重要的是,画面极具生生不息之气,朴茂的生机,能沿着内在的抽象的“势”、“韵”、“意”、“趣”,而“笔笔生发”,自然而然地生成“意味”,这是以中国文化中的“气本论”作为“底盘”,让思绪奔驰在现实美感感受大道上使然。
为了能够用笔墨诠释文人墨客的风骨,宫晓光先后拜访了多位学术名家,他们有的主攻工笔,有的重彩有所造诣,但却遗憾地没有找到与他理念相符的知音,展现出理想中的意境。直到宫晓光在中国国家画院深造时遇到了画院院长龙瑞先生,才最终确定了自己以后的艺术方向,潜心学习传统山水中的焦墨、宿墨的创作技法。
龙瑞先生师从有“传统山水画的百科书”之称的黄宾虹先生,其作品主张皴法以及用墨的表达,作为黄宾虹先生的再传弟子,宫晓光在传承了黄宾虹的技法的同时,也将自己独特的理念融入到画面中,使得画面纷纭繁多的具象物象井井有条,而且,还使得审美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在审美欣赏时,其视觉心理能够愉悦、顺畅展开。
感悟山川揣摩自然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真心投入其怀抱,可以得到艺术的灵感和心灵的净化,山水画写生是以自然为师,体会大自然的精神和人类精神的契合点,大自然的一山一水历来就是山水画家创作的蓝本,在我国绘画史上,每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无不透射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对美好大自然的生动描写。
宫晓光潜心于以传统笔墨描绘现代山水,并多年坚持不懈实地写生,记录鲜活、生动的现场感受。宫晓光老师在艰辛探索,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刚进入“知天命”阶段,正处于画家创作黄金二十年的宫晓光,定慧双修,终以技成。
注:文章和图片有些来源于网络,不存在侵权行为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