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高三学生结束了“最后一课”,你还记得那一天吗?那一天下课,老师再也没说耽误大家2分钟;那一天,和很多人拥抱、拍照留念;那一天,签了很多留言,和每个人郑重再见……
年高考(资料图)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恢复高考至今整整满40年。
年,让无数人命运重新出发的高考制度恢复。
在东阳就有这样一户家庭,高考40年改变了两代人的命运。
作为时代的幸运儿,当年,从佐村山区走出的应旦红经过高考,顺利被浙江医科大学录取。
次年8月,应旦红的二弟应旦阳考上了浙江大学;年,三弟应阳君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年,四弟应晓阳也考入浙江大学。
去年,四兄弟的子女中年龄最小的应同考上北京大学。
应家两代人的高考故事,正是高考恢复40年的时代印记。
年9月26日浙江日报关于东阳高考成就的报道。通讯员吴立梅提供
应家“智一代”:十年间四兄弟皆圆高考梦
小知青成医科大学生“巍山中学要办高考复习班了!”年10月26日,在巍山新屋村插队落户的应旦红从当时东阳县胡村公社的一位干部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再也难以平静。他不知道的是,5天前的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
应旦红是佐村镇上林口村人,当年他成了下乡知青,插队到新屋村。作为家中长子,他的下面还有3个弟弟。
“我是知青组长,代表十六七岁的小知青表过决心,要做‘十八棵青松’,扎根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应旦红说,“可是,当我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实在挡不住强烈的诱惑,我对‘大学’这一字眼早已充满憧憬。现在机会来了,16虚岁的我打定主意要搏一搏。”
那天晚上,应旦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宿舍同伴们。不料,大家都笑话他不自量力。
“反正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癞蛤蟆’也要吃吃‘天鹅肉’啦!”应旦红自嘲。
第二天,应旦红扒上一辆拖拉机赶到母校,办了张临时准考证,然后开始了50多天没日没夜的复习:上课、做题、模拟考试……
年12月11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正式举行。应旦红走进考场,那一刻,他心里有过巨大的激动。但很快他就摒除杂念,全身心沉浸于答题中。
两天时间4场考试,考生们有失眠的,有晕倒的,应旦红却意犹未尽。
考试结束,应旦红回到大山的怀抱,一边等放榜,一边挣工分。
分数揭晓,应旦红成了7个毕业班中少数几个有资格参加体检的人之一。接着,又成了唯一一名第一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应届毕业生:他被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录取了!
亲友们奔走相告,老师们也纷纷前来祝贺。应旦红还被学校邀请做报告,有人送脸盆,有人送暖瓶,他成了“幸运儿”。
“只要用心去做,困难总会让路。”应旦红说,这场高考让他收获了这一人生感悟。他将此作为信条,一直激励着自己在工作中拼搏不息。如今,医院儿科主任。
年,应家四兄弟与父亲一起。从右到左依次为应旦红、应旦阳、应阳君、应邦杰、应晓阳。
三个弟弟接踵上大学应旦红的上榜,犹如破解了“芝麻开门”的咒语,应家在随后几年中喜讯不断。
第二个考上大学的应旦阳出生于年,性格开朗外向,喜欢游泳跑步。当年在巍山中学读高中时,他的学习成绩就一直不错,尤其是数理化,不是考99分就是分。
“从小,当工程师的爸爸和当教师的妈妈常常教导我们好好读书,以后用知识技术为人类服务。”应旦阳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应家四兄弟学习都很自觉。他在小学期间就跳级读书,于年考上浙江大学,并去了国外留学。
两个哥哥都考上了大学,两个弟弟有了压力。
(资料图片)
“两个哥哥都考上了大学,你们两个弟弟要是考不上,羞不羞呀?”应家父母时常有意无意地如此“敲打”应阳君和应晓阳。
应家三弟应阳君出生于年。那时,妈妈楼春观在佐村谷岱中小学任教,爸爸应邦杰在金华工作,应阳君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从小淘气调皮,喜欢跑出去玩耍。有一个周末,楼春观看到应阳君又跑出去玩了,她就想着不如把孩子带到学校里去听课。于是,5岁的应阳君就跟着一年级学生听课了。
一年级届满,因为年纪小,楼春观打算让应阳君正式入学,再读一遍一年级。没想到应阳君的考试成绩居然是全班第一名,于是,她放弃了这个想法,让儿子跟着读了二年级。年,15周岁还不到的应阳君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
“我填的第一志愿是同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是第三志愿,但被录取后我觉得这座学校也不错。”应阳君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目前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科幻图书引导填志愿“30年前,我考上了浙江大学应用光学专业,那时候这个专业非常热门。”作为应家四子中的幼子,49岁的应晓阳笑着说,自己当年填志愿完全是受科幻图书引导。
应晓阳出生于年,年参加高考并考上浙江大学。毕业后,他留在杭州工作,后又继续深造,获得了浙江大学的硕士学位。目前,他在杭州安恒信息旗下的公司就职,从事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
回忆起高考,应晓阳感慨万千。他就读于东阳中学,学习氛围很浓厚,同学们都努力想考全国重点大学。高考临近时,应晓阳放弃了题海战术,不做难题、偏题,选择将所有的书都看一遍,温故而知新。“我当时把化学书上的注解都看了,注解里面有科学家的信息介绍,没想到竟然考到了,真是个意外的收获。”应晓阳说,在高考中他超常发挥,顺利考上浙江大学。自己的复习经验,后来还被老师推广给学弟学妹们。
在填报志愿时,应晓阳没有考虑太多,只按照自己的兴趣。“当时有个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肯定是填报理工科类专业。”应晓阳说,当看到“应用光学”时,想起小时候曾经看过科幻图书《珊瑚岛的死光》,对里面的激光知识很感兴趣,所以就想深入了解光学,最终选择了应用光学专业。
年6月7日参加高考的东阳考生们。
应家“智二代”:延续“书香门第”之风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书香门第”。
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佐村镇上林口村应邦杰、楼春观夫妻生育的4个儿子相继考上了大学。多年以后,四兄弟各自的子女也都考上了大学。
四兄弟中的长兄应旦红,育有一女应为,多才多艺,在学校里担任班长,还是校学生会副主席,组建过乐队,曾获东阳中学十佳歌手比赛冠军。受喜爱书画艺术的父亲影响,应为的演讲、作文、书法也很出色,曾担任学校播音员、运动会主持人。她当年的班主任蒋一平如此评价她:“她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全才型的学生。她太优秀了,不光是她的学弟崇拜她,连许多学妹都很迷恋她。”
用“动如脱兔、静若处子”来形容应为十分恰当。蒋一平说,很多人以为应为在学校担任那么多职务,难免会影响学习。但是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因为她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年,应为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不安于平静生活的她不愿留校担任教师,后改行学影视制片专业。在美国Wakeforest大学留学的3年中,她拍摄了几部纪录片,获得不少奖项。
应旦阳的儿子应磊在新西兰读的高中,是第一个在新西兰获得澳洲国立大学医学院全额奖学金的中国籍高中生。应磊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做外科主治医生。应旦阳一家3口都获得博士学位,一家三博士被传为美谈。
应晓阳的女儿应悦于年考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校期间她入了党,曾任院学生会部长等职,现任年级团总支副书记。学业优秀的她多次获一等奖学金,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数篇论文,获学校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现正申请赴美国耶鲁大学交流。
应阳君的儿子应同于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
“较之我们,孩子们幸运多了!高校扩招让高考录取率提高,考试难度降低,志愿选择增多,年起国务院又批准高校开展自主招生,选才方式日趋多元。”应晓阳感慨地说,当年他们四兄弟填志愿时都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只能按照估计的分数来选择志愿。一部分考生就因为估分不准,志愿填写失误,与大学失之交臂。“我女儿年填志愿时,高考成绩已放榜,她可以参考往年各大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志愿选择更有针对性。应家第二代能有今天,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让兴趣与专业充分结合,依托的正是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
记者黄保平蒋雯
本期编辑黄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