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湖风景区位于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东麓,牡丹江下游,黑龙江省海林市境内东北部,林口县西北部,是莲花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大型高山人工湖泊。
湖面面积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余米,景区控制面积平方千米。
莲花湖景区以森林湖岛、风崖石壁为主体景观。湖区内有三大峡谷、四大湖湾、五大景区、七大岛屿,共计三十余个主要景点。
百里长湖犹如一条横卧崇山峻岭间的巨龙,两岸峰峦叠嶂,石壁峻峭,林木森森。
鹰嘴峰、神龟石等自然景观为景区增添了灵性和神韵;山中平湖碧波如镜,水中倒影摇摇,波光粼粼,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卷。
国家水上训练基地、浙江水上训练基地,以及黑龙江水上训练基地相继在此落户,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上夺得中国奥运史上首枚女子四人双桨赛金牌的四朵金花,训练地就在此地。
进入高山湖区
莲花湖鱼类资源丰富,据说最出名的当属鳌花和红尾,十几斤重的鳌花和三四斤重的红尾在这里司空见惯;细鳞、板撑子、鲫花、虹鳟等鱼种比比皆是;大眼瞪、小眼瞪、红眼蓝刀、大柳根更能让人钓到手软;四大家鱼在这里排不上号。
年5月21日,我和钓友志伟驱车赶赴莲花湖景区的一个叫“莲湖胜境”的湖湾。
这是张利南经营的捕鱼民宿旅游小区,湖畔有两趟蓝色的民宿,民宿中间有一池塘。
西南侧是高山和森林,东侧是一条狭长的湖湾,长约米,宽约米。
湾口有两层几十米高的大网,防止鱼逃向大湖。湾底有几艘机船,用于捕鱼和供游人观光。
高山顶莲花湖
盛情的张利南给我们备好了午餐,清蒸红尾盛在盆大的盘子里,一共四条,每条都有2斤多;刺老芽、四叶菜、枪刀菜、蕨类菜等山野菜风味别样。
饭后,我们背起渔具直奔湖湾西侧的一个铧尖,那里地上无杂草,水中少树挂,是我和志伟同时相中的钓点。
我们相距五六米,他钓湾口,我钓湾底。
他捡了一些木棒,搭了一个简易的钓台。我砍了四根拇指粗、1米长的柳毛杈,插在水里,把两支6.3米硬调竿架在上边,钩挂蚯蚓,以笨钓的方式施钓。
选择钓点,安营扎寨
志伟用鸡饲料加商品饵打窝,挂自制的搓饵,随后7.2米长竿横抛,竟然抛出笔直一条线。
这绝非一日之功,我自愧不如,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
志伟说:到这里钓鱼,头两天基本没口,需要打窝子,一定要有耐心。
他在这个湖湾钓了十几年鱼,很有发言权。
时间悄然流失,直到夕阳西落,我的两只浮标纹丝未动。
志伟那里也没动静。
志伟自制窝料
晚饭后,我先回到湖湾钓点。
两支鱼竿依然静静地夹在柳毛杆杈上,钩上的红蚯蚓被水泡得发白,没有任何缺失。
难道真像志伟所言,头两天没口?我不甘心,重新换饵,一钩挂蚯蚓,一钩挂玉米粒,希望志伟返回钓位前能中鱼。
但事与愿违,他打着头灯来到钓点时,我依然一无所获。他劝我回去睡觉,明早再战。
我执意坚持到10点。他只好换上夜光标,陪我月夜坚守。
寒月孤影夜钓
高山的夜晚山风呼啸,如针刺骨,气温降至4℃,穿上棉袄棉裤仍冻得浑身发抖。
我决定收竿睡觉。
北方的6月白昼很长。清晨3点,东方已亮,空气中没有一丝风,湖面如透明的镜子。
我来到钓点,挂饵抛竿,静静等候。一小时过去,没有丝毫动静。
重新补了窝子,等到东方大亮,依然没口。
志伟赶来,埋怨我心急。
他说今天高温30度,暴晒一天,明天才能有口。话音刚落就起风了,西南风越刮越大,直至浪呼啸,林涛吼,浮标刮得顺风走。
白白起个大早,我有些懊丧。雪上加霜的是,带来的蚯蚓没挖坑深埋,大部分腐烂死掉了。
池塘里的林蛙蝌蚪
早餐后,我与市里的钓友老曲联系,托他买一百条蚯蚓,交由明天的大客车给我捎来。
风大无鱼,我们只好四下转转。
房前屋后,不少巨石上雕刻着文人雅士的墨宝。
门前那口池塘里遍布成千上万的林蛙蝌蚪。
据张利南介绍,半个月后,蝌蚪长出四肢,就会离开池塘,奔向山林,秋天长大之后重返池塘越冬,这时就可以捕捞了,养殖林蛙利润颇丰。
待风停时,我们回到钓点清理凌乱的渔具,继续垂钓,继续无口。
午时高温难耐,浮标跟我们一样,昏昏欲睡。
我甚至怀疑这里到底有没有鱼,志伟让我耐心等待。
这是今年的头一个30度的高温天,为避免中暑,我们打了窝子去午休。
不想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午后竟来了一场雷雨,把整个世界洗得青翠欲滴。
雨后的湖面森林
雨后鱼情很可能出现转机,傍晚时分,我们套上水靴,重返钓位。
湖水又退了一米,我往前挪了挪钓椅,志伟则要重新搭台。
帮他搭好台子,天色已暗,我们都换上夜光标。
不出所料,转机果然出现了。
志伟的浮标突然下顿,随即黑标。两天了,终于有口了。
他一扬竿,是条手指长短的大眼瞪,不免有些失望。
他连续钓了四条,我钓了一条。他建议我调平水钓2目,大小鱼都可钓。
我调整过后,连续钓了几条大眼瞪。
可是天公不作美,夜雨再度来袭。
余兴未了,我们只能撤退。
开竿鱼——大眼瞪
第三天,按志伟说的,鱼该咬钩了。我清早来到钓位,挂上蚯蚓,抛竿不到两分钟,浮标稍稍下顿,立刻被顶翻。
我猛抬竿,一条尺把长的“蓝刀”飞上岸,接着连续钓了五条,志伟也钓了三条。
一时间,“蓝刀”开始了狂咬模式。
我俩交替上鱼,经常双尾并现,最小的也有筷子长,大的有两寸宽。
摘钩时发现,这里的“蓝刀”和其他地方的“白票子”略有不同。
它嘴圈很硬,拉不豁,而“白票子”嘴圈软,稍一用力就拉豁口,或许这就是高山寒冷鱼的特点。
酷似翘嘴的“蓝刀”
我俩接连上鱼,志伟钓到第30条时,我钓了33条。
我赢在用蚯蚓作饵,不用总换饵,志伟的面饵则要一次一上。
“蓝刀”好钓不好摘,拉上来容易,一上岸就蹦跳不停,跑鱼是常事,双尾一脱钩,只能追一个。
正当我高歌猛进时,蚯蚓却用完了。
来不及开饵,我只好用空心颗粒,志伟又连钓十条,我只钓两条。
至早饭时,志伟40条,我35条。
第一例“双尾“
连竿“蓝刀”
一早上钓了近百条“蓝刀”,成绩斐然,我们走路的步伐都显得轻松了许多。
蚯蚓用光了,我便一心盼着捎蚯蚓的大客车早点来。
志伟志不在“蓝刀”,他回钓点重新打窝,开腥饵直奔目标鱼。
我向公路靠近,对大客车望眼欲穿。
公路在高山中蜿蜒盘旋,两边苍松翠柏,灌木丛生。大松鼠、花鼠子不时横穿公路。
一只漂亮的雄山鸡带着几只母山鸡在公路边上觅食漫步。
百米外的拐弯处,一对老夫妻正在采摘刺老芽,老头拿一把铁锹先将刺老芽的枝干勾弯,老妇再伸手采摘嫩芽,以避免刺伤手,二人配合得默契十足。
路边的怪石坡
高山上的天气不改善变的本色,艳阳高照的天空转眼乌云翻滚。
我刚躲到一棵高大的树下,豆大的雨点便飞落下来。
一阵雷声过后,玻璃弹珠大小的冰雹随雨而下,打得树叶噼啪作响。
两分钟后,地上便是一层冰雹。
偏在这时,大客车的鸣笛声从远处传来。
我顶着雹子跑到公路旁挥手示意,客车停下,我取得蚯蚓,如获至宝。
返回营地时,雨依然在下,我俩干脆回帐篷睡觉。
高山顶的冰雹
第四天黎明,雨过天晴,可湖水又退了1米多。
志伟不得不再次重新搭钓台,我则简便得多,只需挪动树杈和小椅子。
等志伟抛钩时,我已经钓上了四条“蓝刀”。
志伟针对水深天凉,开了一款腥饵,搓饵钓高目。
我也按照他的钓法施钓,并不时